新闻中心
· 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专题学习教育“三讲六谈”第二讲——对于学...
李教授认为,学科、专业、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处理好叁者关系,是明确学校发展思路、确定学校发展路径的前提与关键。对比公司,大学组织可以分为生产层面、管理层面和制度层面。制度层面相对开放,生产层面相对封闭,管理层面则发挥媒介和沟通作用。转型升级、改革发展,体制层面的改革主要靠政府,管理层面的变革主要靠学校,技术层面的突破主要靠教师。大学的生产单位是系、所、教研室、讲座等基层学术组织,它们是围绕学科建立的,其技术核心是教学与科研,其产物是专业与课程。教学的核心技术是教师如何教及学生如何学。只有成员卓越,组织才可能一流。
李教授指出,学科是科学的概念,它既指一个知识体系,又指一种学术制度。大学是因自己的使命而组织的学科体系,一般包括支撑使命的核心学科和支持核心学科发展的支撑学科,以及完成学校特别教育任务的辅助学科。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龙头,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的主体是院系,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汇聚一流学者队伍、培养一流学生,是院系发展的战略目标。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组织形式,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本质上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专业建设以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是否受欢迎来判断专业建设的成效。以应急事业为例,服务应急事业专业群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供应链管理、城市管理、行政管理……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工程……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消防指挥、消防工程、火灾勘查……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等等。课程则是教育学的概念。主要服务于知识的高效传播和合格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得以完成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途径,而且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反馈信息,将进一步刺激学科的探索发展。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条件,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急管理有关公共课包括应急管理概论、公司应急管理、公司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等。
李教授强调,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学科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与依托,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成果提供课程内容,课程归属于学科或学科方向,专业是不同学科方向课程的组合。专业建立在学科基础上,没有强的学科,就没有高水平课程,专业也就不可能做强。学科组成大学,课程组成专业,学科输出知识,知识组成课程。学科的产出是知识成果,专业的产出是高质量毕业生,课程的产出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使命的基地。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符合学校使命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知识体系,知识来源于学科。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这所大学的学科水平。课程建设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连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的真正产物,重视课程建设有利于明确教师在转型升级方面的职责。如果我们把大学视为“超市”,学生就是“顾客”;专业是商品分类的“柜台”,课程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教师是经过学科严格训练的“能工巧匠”,学科是商品的“制造商” 。大学教师最无可替代之处在于: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是大学教师乃至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